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顧及子孫後代的發展需要。用一個中國成語來說,便是社會經濟發展要“瞻前顧後”。所謂瞻前,即任何發展都要麵向未來,具有遠見和前瞻性;所謂顧後,即各種生產和開發都應功在當代,利及後人,不應“殺雞取蛋”,吃子孫飯。要在高等教育中培養可持續發展這一新思想,為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我們一方麵應繼續重視科學教育,使大學生對資源、環境、人口等問題具有科學的、清醒的認識,掌握高效先進的科學技術;另一方麵則應加強人文教育,使大學生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關係形成一種全麵的、理性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當代中國大學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已基本成為高等教育界的共識,這裏所要談的是人文教育對可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優化,而且需要社會人文環境優化。為此,我們必須實現價值觀念的轉型,拋棄技術萬能和片麵追求經濟增長、人類中心主義、物質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構建一種尊重他人、關照後人、公平對待自然的全新的文明觀和價值觀。而要養成這種充滿人文理性的文明觀和價值觀,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自然科學是一個知識體係,側重於教人求真;人文學科既是一個知識體係,又是一個價值體係、倫理體係,更多地教人求善與美。人文學科教人如何做人,能夠為學生啟示方向、陶冶情操,幫助他們認識自身、認識世界、認識個人對社會和子孫後代的責任。
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文學、曆史和哲學知識。通過學習和研究人文學科知識,可以體味、陶融人文精神,熏陶出一種人文素養、人文關懷和人文追求。而養成一種寧靜致遠、淡泊無私的人文精神和氣質與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互相契合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走“有節製”的發展道路,即要節製生育、節製貪婪、節製無限的物欲追求、節製物質消費,反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愁”的及時行樂的頹廢生活觀,反對急功近利、重物質享受輕精神生活的人生態度。人文教育有助於人們培養理性思維,注重精神文明,避免淪為“經濟動物”或“科技奴隸”。可持續發展強調要有整體觀念、持續觀念和道德觀念,用整體觀點和整體戰略把生態係統、社會係統和經濟係統的矛盾和利益加以整合使之持續發展,把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代發展的前提來看待;它要求尊重自然規律,以寬闊的胸襟關懷大自然,擔負起愛護大自然的道德責任,樹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自然平等觀;它要求建立實現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內平等和實現社會未來利益的代際平等的人類平等觀,人不應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無限製地掠奪自然,也不應為了自己的發展而無限製地侵奪後代的權益。這種平等的觀念需要人類不斷提高道德水平。而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人們的整體觀念、長遠眼光,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