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在不少方麵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而且由來已久,從招生、學校更名、校史追溯,到院係所的設置和名稱都是這樣。目前高校更名要經過教育部或省級主管部門批準,高校本身沒有更名的自由,但院校內部院係所的設置完全由高校自主,於是出現了許多亂象,亟須加以規範和治理。
高校院係所的組織構架與名稱規範問題曆經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高校的院係都需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才能建立,教育部直屬院校設置院係所必須經過教育部批準,省屬院校設置院係必須經過教育廳批準,而且通常還連帶批準院係所機構編製數額。在嚴格的計劃經濟時代,高校很少有辦學自主權,存在著統得過死的弊端。後來政策逐漸寬鬆,並發展到院係所的設置完全由高校自主決定。開始還好,大部分高校都能根據學科性質和學生或教師規模來設置係、所。到21世紀初,全國興起了一股強勁的院係升格風,多數大學的係、所都在幾年內改換成了學院或研究院的名稱。
筆者所服務的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是國內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專門研究機構,1978年5月成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改設為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還由教育部直接下達20名研究人員編製。經過20年的發展,到2004年4月改為研究院。在國內早期成立的同類研究機構中,廈門大學是最遲改稱學院或研究院的。改為學院的原因主要還不是隨大流,而是因為學科發展後的內在需要。原先隻有高等教育學一個學科招生,到2003年,除了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博士點以外,還有教育史、教育經濟與管理、比較教育學等其他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在招生,又設有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原有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名稱已無法涵蓋其他學科,且2004年專職教師已有近30名,於是才有改名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