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曆史的現實觀照:融匯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高考分省命題還是全國統一命題研究報告[1]

字體:16+-

從高考命題方式看,“高考史”就是一部“統分史”,即高考改革在統一與分散之間來回徘徊,分分合合,不斷尋求現實的最佳平衡點。當前,在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與推動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背景下,高考改革進入了曆史轉折期,高考命題方式也麵臨著新一輪的統分調整。本報告在梳理我國高考命題方式曆史與現狀的基礎上,考察了發達國家高考命題現行方式,以期製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考命題方式改革方案。

一、分省命題與統一命題的

曆史沿革 我國是考試的發源地,考試曆史悠久,縱觀其發展曆程,統一命題與分散命題是國家考試命題的兩種基本方式。古代西周的選士製和漢代的察舉製,就有按人口比例貢士的嚐試,此可謂是分散命題的雛形。而自隋朝創科舉取士製度開始,全國性的大規模統一考試便出現了,在其1300年的發展過程中並非“一統到底”,期間也陸續出現了分散的局麵,如宋代的“逐路取人”,明、清的“分卷(南、北、中)施考、分省錄取”[2]等。後隨著清末科舉被廢,學堂大興,科舉考試便被另一種全國性大規模考試——大學招生考試(簡稱“高考”)所取代,然而,統一與分散依然是貫穿其發展的主旋律,隻是統與分的內涵有了新的發展,其中,統一包括全國統一命題與部分省份統一命題,分散包括分省、分區、分校等方式。比如,民國時期的高考命題方式依次出現了高校單獨命題、高校分區聯合命題、全國統一命題以及多種命題方式並存的多元命題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高考的演變亦是遵循“統分交替模式”向前發展。1949年至1951年,為實現教育發展平穩過渡,期間基本維持民國後期的分校(高校自主命題組織考試),分區(華北區、東北區、西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等區域高校聯合命題組織考試)等多種命題方式進行高校入學選拔考試。1952年,全國統一高考製度建立,實現了全國統一命題考試。至1958年,試行分省命題,但僅實施了一年,後又采取全國統一命題方式。1966年至1976年中斷高考11年後,1977年恢複高考,又實行分省單獨命題,到1978年又實行全國統一命題。而到1985年,上海首先開始高考改革試點,開始單獨命題。2002年北京也開始實行自主命題。2003年教育部正式決定開始實行分省命題。至2004年,先後又增加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山東、安徽、江西、四川、陝西14個省、市單獨組織本省、市全部或部分高考科目試題的命題工作。“到2006年,全國(除港澳台)實行分省命題的省份已達16個,涉及的考生占全國考生的65%左右。”[3]到2011年,我國分省自主命題省份未再增加,但隨著新課改省份逐步進入新課標高考階段,我國高考試卷的命題方式將進一步分化。由此可知,在新中國成立至1985年試點分省命題出現以前,我國高考命題方式的發展軌跡基本遵循“統分交替”的模式(見表1)。而1985年後,隨著分省命題省市的不斷增加,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的出現,我國高考命題方式逐漸呈現統分並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