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向我們走來。雖然2013年直接參加高考的考生有900萬人左右,但因為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事關許多中學的辦學成效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事關教育公平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所以高考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
高考是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小考場連著大社會,一到高考時節,社會各界都為高考服務和讓路,高考成為各級政府關注的大事,連上海合作組織的開會時間都可以因為高考推遲一小時召開。為保證高考順利進行,飛機可以改道,列車可以停駛,工地可以停工,交通可以管製,有的城市有誌願服務的愛心出租車,有的地方電視台不停地做關於高考的現場直播……不免讓人感歎中國真是一個考試社會。
英國學者羅伯特·蒙哥馬利在《考試的新探索》一書中指出:英國是一個熱衷於考試的國家,考試的影響在英國是如此深遠,以至隻有曆史學家的探索才有助於弄清楚這個複雜的問題,“考試已經這樣穩固地站定了腳跟,要廢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節和聖誕節更無可能”。
其實,考試的地位和影響在中國比英國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古以來,考試在中國讀書人的社會生活中便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科舉是如此,現代的高考也是如此。高考是當代中國每年夏天都會出現一次的舉國大考,是一種盛大的社會活動和重大的民生議題。在高等教育領域,沒有一個方麵會比高考改革更複雜、更敏感,因為高考不僅是一種考試,它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社會,與千百萬民眾利害相關,因為高考實際上關係到每個人選擇職業和未來生活的方式。
對中國人來說,高考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熱點話題。每到高考和錄取季節,其更是成為焦點話題,所有媒體都聚焦於高考。隻要有一個考場、一個考生出現狀況,特別是發生意外情況,立即會成為新聞。因此,考生和家長、教師全神貫注,高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則戒慎恐懼,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