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考試曆史的現實觀照:融匯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科舉學的教育視角[1]

字體:16+-

科舉製雖然已成為曆史陳跡,但它在中國曆史上存在的時間長達1300年之久,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作為一種古代的考試製度,科舉製牽涉麵很廣,性質至為複雜。科舉首先是一種文官考試,但又有教育考試性質,而且越到後來教育考試性質越明顯。科舉對教育的影響,既有促進民間私學發展和書院的興起、調動士子的讀書積極性的作用,也有壓抑求異思維、導致書院官學化、學校科舉化等問題。本文擬總結科舉教育的傳統,介述從教育角度研究科舉學的動態。

一、科舉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科舉時代的教育可以稱之為科舉教育,科舉教育是指以科舉為重心的教育,即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教育,也可以說是重視考試的教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考試領導下的教育或“應試教育”。科舉教育長期實行所形成的一些傳統,對今天的教育和考試還有不少影響,客觀公正地總結、評價科舉考試的傳統,有助於我們去蕪取精、揚長避短。具體來說,科舉教育的傳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有教無類,及第爭先

考試取士的競爭機製促進了教育的普及,也促進了教育機會的擴大和下移,並造成相當範圍內的社會階層流動。從考生來源和報考條件來看,科舉製在理論上將參政權向大多數人開放。中國古代教育最初是“學在官府”,實行的是貴族教育。漢代太學較具平民色彩,但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各級官學等級森嚴,尤其是國子學和太學,限製要三品和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才能入學。盛唐以後,科舉取士從重生徒改變為重鄉貢,而鄉貢一途是全然沒有父祖官階限製的。科舉製的勃興導致官學的衰弱,但卻客觀上促使教育機會下移。因此,對科舉痛加批判的黃炎培也認為,由貴族教育移到平民教育是靠科舉作為“過渡的舟子”。[2]唐後期太學已允許八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入學。到南宋時,太學成為中央官學的重心,入學已無多少身份品級的限製,以至出現了“讀書人人有分”[3] 的觀念。明清時期,考為府、州、縣學生員沒有身份地位的要求,貢入國子監學習也沒有父祖官階的限製,教育範圍更加擴大,從製度上形成了有教無類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