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哲學

第一節 “教育”的起源與運用“教育”的方式

字體:16+-

學習目標

能夠區分現實中的教育、有關教育的觀念和“教育”的概念。

在社會科學中有“起源決定本質”的觀點,這種觀點盡管值得推敲,但如果有本質的話,起源和本質在相當多的時候還是有著很大的相關性的。教育是什麽需要回到“教育”的源頭去看一看,不是最初的教育“實際上”是什麽樣的,而是“教育”最開始是如何被理解的。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即是“教育”“education”等種種不同的“能指”,其“所指”有何差異,意指的是不是同一個東西。教師對“教育”的不同理解意味著不同的教育觀及思維與行為方式。

一、“教育”的中西方起源

(一)古代漢語中“教育”一詞的由來

古代不但存在“教育現象”,而且有“教育思想”,甚至有“教育理論”。縱覽今日之所謂“古代教育文獻”,“教育”一詞卻難得一見。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1]在不少人眼裏,似乎僅有孟子一人提及“教育”。其實並非如此,很多先賢均在“教育”問題上進行過表達。

1.“師道不立,儒者之學幾近於廢熄,唯朝廷崇尚教育之,則不日而複。”[2]

2.“如得其誠,願預教育,然後天下之道可得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傳。”[3]

3.“善教育者必有善學者,然後其教之益大。”[4]

“所指”和“能指”

一個符號由“所指”和“能指”構成。“所指”就是符號意指什麽,即概念或圖形的內涵。“能指”可以按字麵理解為“可能”指,即是符號的形構(如果是文字也包括其讀法)。“所指”和“能指”的區分告訴我們,任何詞匯與其含義的關係都是“人為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