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理解班級的發展過程及其存在的必要。
從昆體良到誇美紐斯再到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柯,教育思想史上的著名教育家們都論述了班級對於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當教育國家主義深入人心,教育製度化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積澱,班級成了學校中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正如帕森斯所說:“無論是學校體係還是學生個人都把班級視作正規教師‘事務’實際進行的場所。”[1]
一、班級建立的哲學基礎
(一)人的社會性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認為,人的本性之一便是“自然合群性”,“人的這種本性必然把人們導向社會生活,而人生來要生活在社會裏。因為基於這種人性,必然產生自由要求,即要求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本性,而要使這種本性能不受阻礙地得以表現,就需要社會組織。”[2]
在這裏,社會性隻不過是人的理性的另一種表述而已,理性要求自由,而社會是自由實現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需要群體生活。霍爾巴赫(Paul-Henri Thiry Barond’Holbach)說:“社會對於人的幸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人不能獨自使自己幸福,一個軟弱而又充滿各種需要的生物,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他所不能提供的援助。”[3]人比不上獅子的凶猛,不具有牛馬的力量,也沒有猴子的靈巧,是弱小的動物,但人有社會生活的需要,在社會中,人能得到單個人所無法取得的援助。愛爾維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說:“人為了養活自己,或者為減少自己對獅子、老虎的恐懼,必須與別人聯合起來。”[4]可見,他們都從人的需要談人的社會性,認為有一種自然傾向,這就是需要,它使人走向社會。我們認為,人的需要,其產生和發展都是基於人與自然界、人與人的關係及其聯結所提供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沒有這種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需要也不可能產生和滿足。這裏,他們顛倒了兩者的關係。因為不是需要產生人的社會性,而是社會的人產生需要,需要隻能從社會中產生,在社會中滿足。“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Denis Diderot),堅信人生來就是要在社會中生活,因為人按照理性行動,就必然渴望與其同類共同生活,不會隻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