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哲學

第三節 學校教育中知識的呈現02

字體:16+-

四、知識在新媒介中的呈現

(一)作為信息環境的新媒介批判

新媒介對知識的呈現優勢首先在於其能做到的全方位立體空間化,然而,新媒介時常隻是作為信息環境,未能更有效地作用於人的發展。相對於經典閱讀,大眾文化經由新媒介對當代的學校和兒童實現了“全包圍”。然而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阿德勒的反思,它們隻傳遞谘詢、信息,不培養理解力[68]。不可否認,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息越來越多,而意義卻越來越少的世界,信息在不停地圍攻人。而信息和知識最大的不同或許是,信息不能養成智慧,隻是原封不動地納入頭腦中,不用過多思考,更不用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想一想學校教育麵對的形勢:電腦依賴症——“電子保姆”絕不是好保姆;手機依賴症——大眾文化經由新媒介不僅占據了課餘生活,也湧進了課堂,“攻營拔寨”(表麵上有教師在授課,而實際上供給學生營養的卻是一條條懸垂的大眾文化的“臍帶”);即使有文學,也隻是僅僅滿足於情緒體驗的快餐文化,校園言情、靈異、腹黑、穿越等主題格外流行,顯然在閱讀結構上存在問題。

所以,通過新媒介傳播知識,首先要掌握的恰恰是關於新媒介的知識。媒介知識包括實用知識和批判知識兩方麵,實用知識似乎不用教導,批判知識卻急需補充。對於新媒體信息,很多中小學生談不上“中彈即倒”,卻也“涵化其中”,缺少識讀技巧和反思精神。新媒體對於社會民主的貢獻不言而喻,對於教育民主的影響探討卻較少。盡管媒介提供了教育民主的條件,但是更多人尤其下層社會群體卻仍然未曾獲得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觀念。知識民主化大大加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一方麵的專家。但是教育民主化不足,又對知識民主化構成了極大的限製,限製了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比如,在學校教育中“製造”的對學校教育的依賴,使學生無法獲得一種靈活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