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了解學校教育中知識的不同呈現形式和載體,反思“知識與教育”諸議題。
明確了知識的本質、知識的外延,進一步需要了解知識的價值,對於知識價值的認識,需要通過知識在教科書中、在隱性課程中、在經典名著中以及在新媒介中的呈現來獲得。即知識作為教育內容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如何呈現,這個問題不是確定無疑的。究竟“什麽知識”以及“誰的知識”能進入教科書?隱性課程中有什麽潛在的秘密?經典著作和大眾文化在學校場域是如何“搶奪地盤”的?新媒介的知識呈現和傳統紙媒、概念文化中的知識呈現有什麽區別?都值得思考。
一、知識在教科書中的呈現
(一)教科書在人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教科書在人的發展乃至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教科書對人的一生影響至深。“教科書這一小小的文本是讀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讀者信賴,甚至依賴,最耗費讀者精力和時間,對讀者影響最為深遠持久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就是手捧著這小小的文本成長起來的。”[44]教科書是啟蒙的工具,它是民族文化、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集中反映。在個體最一般的知識、思想和信仰的形成中,教科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個體要成為現代人,是離不開“教科書”的學習的。
其次,教科書是各類學校實現其培養目標的最直接的手段,因而能夠間接作用於社會,甚至在有些時期成為社會變革的策源地。“在一定意義上,有什麽樣的教科書,就有什麽樣的年輕人,也就有什麽樣的國家未來。”[45]教科書影響的不僅僅是上層社會或知識精英,它更在普通大眾中擁有廣泛的輻射力。在清末民初期的西學東漸中,官辦學校、教會學校[46]以及民間的學堂書館大量引進了西方的教科書,這在中國社會的變革中的作用顯然不容小覷。後來的中共蘇區也編訂了自己的教科書,禁止以基督教的、國民黨的書籍和四書五經作為教科書,這為社會走向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前途奠定了基礎。而當今世界,每個國家都會組織大量人力來編寫教科書以促進社會改良,修訂教科書成了經由教育變革社會的首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