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哲學

第三章 兒童是什麽

字體:16+-

本章概述

本章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兒童觀,主要分析了三個方麵的問題:第一,分析了兒童的思考與人類的思考之間的相似性關係;第二,從兒童觀的角度分析人類的創造性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分析了兒童可教的人性假設問題及其教育實踐立場與策略。

結構圖

學習目標

學完本章,你應該做到:

1.了解兒童在什麽意義上是哲學家,如何對兒童展開哲學教育。

2.了解什麽是兒童的創造性,掌握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基本原則。

3.分析圖像社會的特點及其相應的兒童教育問題。

4.分析教育現象背後的人性假設,掌握兒童可教的前提依據,利用哲學理論評價教師展開教學的人性假設的優劣。

讀前反思

案例1:一位四歲的小女孩問他的爸爸:“爸爸,你說人是高等的嗎?”她的爸爸聽到這個問題感覺非常奇怪,敷衍了一句:“是的。”小女孩接著問:“爸爸,你說人為什麽高等呢?”這個問題有點難,她爸爸就開始絞盡腦汁地編答案了:“因為,人能吃飯、能唱歌跳舞……”小女孩卻說:“爸爸,你說得不對,植物是最高等的,因為植物能夠釋放氧氣。”

——你是否可以想象這個小女孩的觀點契合了今天的環境倫理和生態哲學的觀點,作為教育者,你是否思考過兒童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呢?

案例2:馬修斯在《哲學與幼童》的開篇中說了這樣一個片段,“蒂姆(大約6歲)正在忙著添鍋子時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怎麽知道這不是在做夢呢?’”[1]馬修斯認為蒂姆的困惑含有典型的哲理。蒂姆提出的問題對一個極其平常的概念(清醒狀態)帶來了疑問。這樣一來,就使我們大多數人對平時確信自己理解的事物是否真正理解產生了懷疑。疑心我們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有時是清醒的,並非終身都處在夢境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