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哲學

第三節 教育究竟是什麽:當代解讀

字體:16+-

學習目標

在當代背景下把握教育的確定性內涵,了解各種教育及其背後的思想觀念。

如果說上述諸位思想家是從各自的時代和站位來解讀教育的話,我們隻能將之作為參照,而不能將之與當代教育嚴格對應。換句話說,理解當代教育尚需當代思考。哲學問題總是對同一問題在不同社會曆史條件下的反複追問,所以,哲學問題往往是宏大問題、根本問題,而非情境問題、具體問題。對於教育是什麽的教育哲學追問也是如此。要基於曆史認識,也要結合當今現實。

一、對於傳統“教育”的當代挑戰

現代教育對傳統“教育概念”提出了挑戰。傳統上“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狹義上即學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個體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擴充人的認識,提升人的境界,增進人的體能,調動人改組改造自我經驗,以培養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實踐活動。但是,現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觀念對這些舊有的界定提出了挑戰,著重表現為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教育的“目的性”問題。教育可以是無目的的或者間接目的的嗎?隱性課程、遠程教育、泛在教育這些詞匯表明,教育不一定就具有目的性。隱性課程的提出,將環境的創設提上教育日程,強調無形的教育。以往我們可能不承認受到光輝形象的影響是教育,因為擁有光輝形象的個體並沒有“有意識”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但是在日常語言中,我們也會說“他受教育了”。而遠程教育中,除了背後對學習者的監管和考核,“教育”絕大程度上依賴受教育者的自主,我們很難稱一個在電腦屏幕前看授課視頻的人是在“接受麵對麵的教育”,由於沒有現實互動,我們更願意將之和讀書看報一樣歸為是“學習”。泛在教育強調Web2.0時代、新技術媒體時代的“教學相長”,學習和教育不再有明顯的邊界,沒有純粹的教育和純粹的學習,僅僅是共在而已。師生之間是平等交互的,知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中創生的。教育目的服從學習的目的而變得間接。未來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間接性還會增加,教育或許會回到“為其本身”的狀態,和生產、生活、休閑融為一體。這並不意味學校的消解,而是其功能會發生一定變化。事實上,在古希臘語中,學校(school)的原始含義即是“休閑”(schole)[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