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點是教育理論的實踐性。我有一點認識,我們今天的教育理論不隻是讓我們去看教育、去思考教育,更是讓我們去實踐教育,教育是在時間的過程中展現出它的本體特征的。我們現在在認識教育上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我覺得很好。在靜態的意義上,你可以任意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麽,這在靜態意義上似乎可以,你說是什麽就是什麽,但說得對不對卻是另當別論的。因為你所說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你對教育的認識。既然是你個人對教育的認識,那它的正確性就是可以質疑的。那麽,教育的本體是什麽呢?教育的本體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在做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比如,孫悟空的本體在哪裏?難道就是電視中的那個形象?不是。孫悟空的本體是在和妖魔鬼怪不斷的搏鬥、戰勝妖魔鬼怪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隻有在這個過程中我才知道孫悟空所具有的品質:勇敢、智慧、頑皮,等等。如果沒有這樣一些鬥戰妖魔的故事,我們就沒有辦法把握孫悟空。教育是什麽?如果我們坐在那冷眼說教育,說的隻能是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這個樣子,真正的教育是在不斷做的過程中展現它的特性的。教育有表揚人、激勵人的作用;也有懲罰人、給人以壓力的一麵,這才是真實形態的教育。隻有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我們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教育。所以,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教育理論不僅要把當下的教育當作“看”和“思”的對象,更要把它當作“做”的對象,學術研究使命不僅僅是“看”或“思”教育,也不僅僅是“言說”或“交流”教育,更是要“介入”或“實踐”。這種回歸和介入實踐的教育理論有這樣幾個特性:個別化、回歸生活、行動、反思。
有生命力的、回歸教育實踐的理論一定是個別化的。今天我們批判傳統教育理論,傳統教育理論是什麽樣的呢?它是去情境化的,往往是拿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給大家,覺得這個理論能夠普照世界,所有教育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種思路是錯的。以前,傳統教育學教科書總喜歡談一些原則,現在回過頭來看,原則是很不切實際的東西,因為不同的教育情境的條件、環境不一樣,因此,該怎麽做,不該怎麽做,隻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知道,如果事先製定好做的規則、提出相關要求,但在實際的情形中不一定能用得上,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