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學人講演錄.第2卷

二、“現代性”教育及其理論批判

字體:16+-

學術界在對現代化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認識,社會已經很模式化了,讓人感到窒息,我們的教育也是這樣,教育出了什麽問題呢?這裏我提了四點:去情境化、客體化、預設化和規訓化。這是我們今天教育存在的非常嚴重的問題,而這些又導致我們的教育理論朝這個方向亦步亦趨地建構自己的理論。教育是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生的活動,教育是不能被去時間化的,就教育本身而言不能把時間拿開來討論教育,這樣的教育沒有用。比如,有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在做研究的時候離開真實的情境,從網上將數據下載下來以後就直接提建議,所提的建議貌似正確,實則無用。

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出了問題,往往離開真實的情境去討論教育問題,其實胡塞爾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叫“意向性理論”。在所謂現代性的認識方式作用下,我們沒有認識到意向性理論的價值,現在有必要把它再撿回來,在看社會、看人、看真實情境下的教育存在時都要用意向性的思維方式。意向性思維是什麽意思呢?人的思維是動態的,是不斷在跳躍的,在這個動態的、跳躍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所形成的判斷對解決當下的問題最真切、最有用。比如,咱們現在坐的這個教室裏邊,大家坐在這聽我講課,大家的注意力在我身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周圍沒有其他存在物,它們構成了我們今天得以開展這場活動的背景。此時如果突然一個手機響了,那大家的注意力就跑到那個手機那兒去了,我的講演活動就轉為此時的背景。等手機關了,我的講演又凸顯出來,進入大家注意的中心。又如,如果此時有某個同學突然推門進來,他馬上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我的演講又轉到背景去了。等他一退場,我的演講在你的注意中又凸顯出來。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都是這種動態思維。此時,無論手機響還是外人推門而入,也無論是當事者還是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獨到的、能夠為這個情境所接受的應對策略。也就是說,身處某個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他最能感受到此時的問題和困難所在,從而也能提出最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盡管這個對策和建議多麽的不起眼,甚至可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對解決當下的問題最有效。換言之,身處某個特定的情境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判斷對解決這個情境的問題來講是最有效的,當離開了這個場景坐在書齋裏苦思冥想獲得的建議,貌似正確和言之鑿鑿,但對於解決當下的問題可能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