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指具有發展潛能和發展需要的個體,他們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以學習為其主要任務。作為學校教育的對象,他們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任何教育工作的效果都要通過學生體現出來。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不了解學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那麽,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究竟居於什麽樣的地位,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就成了每個教師順利完成教育任務所必須深刻認識的重要問題。
一、不同的學生觀
學生觀是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教師的學生觀直接影響著其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結果,進而影響學生的發展。在西方教育史上,主要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學生觀,這兩種學生觀互相對立,各有特點。一種是以洛克、赫爾巴特等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也稱“外塑論”學生觀;另一種則是以盧梭、杜威等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論”,也稱“內生論”學生觀。
(一)“外塑論”學生觀
“外塑論”的學生觀將學生視為教育的客體,強**師的權威,認為教師是教育的主體。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國教育家洛克和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洛克的白板說鮮明地體現了“外塑論”的學生觀。他反對天賦觀念論,指出人生之初,心靈如“一張白紙,上麵沒有任何記號,沒有任何觀念”,心靈獲得的觀念是從經驗得來的。他把兒童的天性比作沒有痕跡的白板或者柔軟的蠟塊,父母和教師可以在白板上書寫任何東西。他的思想演繹到現在,被一些學者所信奉,認為“兒童是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麵畫最美的畫”。在赫爾巴特看來,兒童生來“有的隻是一種處處都會表現出來的不服從的烈性”,所以在教育上必須特別強調和重視對兒童的管理,“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脅”,以使兒童養成“一種守秩序的精神”“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應該承認的是,這種“外塑論”的教育觀對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以及學生有效地學習和掌握係統的知識等方麵是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的。但是,它過分誇大了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無視學生的差異,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踐證明其弊端是極其明顯的。“外塑論”的教育觀對中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益增多的知識與傳統,幾千年來都是由教師傳給學生的,伴隨著這種情況,便產生了嚴格的、權威性的紀律,這就樹立了強**師權威性的師生關係。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作為成人,他們與學生在一起,本身就有較強的主體表現能力,再加上教學製度與教學過程的要求,教師的主體地位就很容易表現為“教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