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學校的產生,人類的教育就由自發的階段進入有組織有計劃的階段,即進入學校教育的階段。學校教育所具有的組織性、計劃性以及教育者的引導性,使得它在社會生活以及在人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學校教育體係形成的標誌是現代學校教育製度的建立。
一、學製的概述
(一)學製的概念
現代教育製度的核心部分是學校教育製度。學校教育製度簡稱學製,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係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1]。現代學校係統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幼兒教育機構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機構。其中,有普通教育係統、高等教育係統、職業教育係統和特殊教育係統;有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學校,也有成人教育學校。除了全日製學校外,還有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等。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學製變得日益複雜與完善。
學製是國家貫徹教育方針、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一個國家教育製度的實質。學製的確立,對於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社會職能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並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二)影響學製建立的因素
世界各國的學製,各有其發展曆史,各有其優劣短長,然而,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製的建立不是人們的主觀肆意或盲目所為,而是以某些客觀因素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1.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
學製的確立,要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所製約。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科技不發達,勞動力並不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學校係統也非常不完備,此時,並沒有完善的、相互銜接的學製係統。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不同領域的專門人才,對學校教育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和層次化,於是,此時學校類型逐漸增多。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興起,使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需要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這種社會發展形勢對學校教育提出三個方麵的新要求:一是要求工人普遍接受一定的學校教育,掌握適應大工業生產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反映到學製上,要求實行義務教育製度;二是要求少數人承擔起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責任,起到技術創新的作用,因此,必須實現各學校係統之間在層次上的銜接;三是大工業生產需要不同層次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必須建立適應生產與科技發展的職業教育係統。進入現代社會,為了提高民族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義務教育的基礎地位逐漸凸顯,職業技術教育迅猛發展,這種發展形勢都體現在了學製的變化上。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識成為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為此,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態勢的人才發展戰略的實現,也需要在學校教育結構和發展規模上體現出來。究其緣由,均是由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需要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