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學概論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字體:16+-

本章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旨歸,也是教育過程和教育行為的目標指引。它規定著一個國家的人才培養旨趣,直接引領著德育目標、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選擇。教育目的的選擇受製於國家、社會和人的發展水平。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我國的教育目的指向全麵發展的人,這就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各個培養環節堅持“五育並舉”。

結構圖

學習目標

學完本章,你應該能夠做到:

1.理解教育目的、培養目標和全麵發展的概念。

2.對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影響因素有一個整體結構的認知。

3.深入領會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

學習本章之前,請思考以下問題:

1.你了解教育目的與教學方針、培養目標之間有何區別嗎?

2.教育目的是如何製定出來的?

3.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實質是什麽?

4.如何實現我國的教育目的?

讀前反思

引導案例

我國高中階段教育的基本格局是:通過“高利害”的外部評價中考,對所有學生進行強製性社會分流,成績高者進入普通高中,成績次者進入職業高中,二者的比例大抵為1∶1;普通高中的根本職能是大學預備教育,目前已有70%以上的普通高中學生升入各類大學,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職業高中的根本職能是職業準備教育,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兩類教育在性質、目的、職能、課程與教學體係、評價與管理製度諸方麵相互隔絕,形成等級森嚴、壁壘分明的二元對立格局。

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二元對立格局至少存在下列問題:第一,它讓職業教育淪為“失敗者教育”。由於是學業成績、特別是中考成績達不到普通高中要求的學生進入職業高中,這批學生被社會打上“失敗者”烙印,成為被忽視、遺忘的“另一半”,他們不得不背負沉重的心理包袱,拖著沉重的腳步踏上並不情願的職業訓練征程。職業高中生既不能像普通高中生那樣參加高考,又不能根據自己的意願轉入普通高中,他們至多隻能申請進入為普通高中生所不屑一顧的職業技術學院(即“高職”)。因此,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畢業後不得不被卷入“勞動大軍”的洪流,無法繼續享受高等教育,職業高中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死胡同”。職業高中教育往往根據勞動力市場的當下要求,對學生進行相對固定的職業訓練,既不注重對職業背後的學術學科(如數學、科學等)的深度學習,也不重視不同職業彼此間的內在聯係,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職業高中畢業生至多是潛在的“熟練工人”,他們既缺乏發明創造能力和終身學習願望,又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知識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不斷變化、不斷生成的職業需求。第二,它讓普通教育淪為“應試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唯一使命似乎就是升大學。當大多數高中生都有機會上大學的時候,競爭的目標就轉移到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重點大學”(追求所謂“北清率”)。普通高中教育因而成為“應試教育”的重災區。但“應試教育”並不局限於普通高中,而是向下延伸到義務教育(追求“重點中學”升學率),向上延伸到高等教育(追求“考研率”,將考研究生視為改變人生命運的“第二次高考”),“應試教育”因而成為我國整個普通教育的頑疾。“應試教育”在本質上是區分少數、追求特權、功利至上,是我國社會等級化、教育專製化的集中體現。基於等級主義意識形態將普通高中區分為“重點高中”與一般高中,將大學區分為“985大學”“211大學”等,由此踐踏教育公平與正義,延緩我國教育民主化進程,讓“應試教育”雪上加霜。普通高中教育隻關注納入高考的學術學科,漠視教育的職業方麵和社會生活方麵,割裂學術知識與實踐性、應用性知識的內在聯係,貶低實踐學科的價值,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普通高中畢業生淪為“考試機器”和“教育標準件”,既不能適應職業世界和社會生活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大學教育的需求。第三,它會加劇社會分層與等級化。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的二元對立是社會分層及相應的等級意識形態之產物,但它反過來會進一步撕裂社會、加劇社會等級化。由於職業高中成為“差生”的宿命,而這些學生往往是社會不利階層的後代,如低收入者後代、農村留守兒童、城市隨遷子女等,而職業高中畢業生往往從事低水平工作且無機會享受大學教育,他們又成為新的低收入者,由此形成新的社會不利階層。百年以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惡性循環圈會進一步加劇。在一些城市地區,由於職業高中是“失敗者教育”的代名詞,城市居民拒絕進入,由此催生了這樣的歧視性政策:城市隨遷子女如就讀普通高中,須返回“戶籍”所在地,如繼續留在城市,則隻能報考職業高中。這是在等級歧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地域歧視。當我們看到一座座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城市生活日益繁華,而億萬建設者子女的教育權利卻被以各種借口剝奪的時候,心中倍感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