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了解人的特性與本質。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是專門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要有效地培養人,就必須研究人,了解人的特性、本質及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教育中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必須給人以應有的重視。要更好地教育人、培養人必須首先全麵了解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學關注人的本質問題更具有特殊的價值。
一、人的特性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人的特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區別於動物的特殊屬性。這些特殊的屬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自然屬性
馬克思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人作為動物中的一類,其屬性中無法抽掉其作為動物一麵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成為人性發展的自然基礎和最一般的部分。那麽,人有哪些自然屬性呢?
人類最基本的屬性就是以本能的需要為基礎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這三種基本機能。正如古人所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自我保存的本能也具有同樣普遍的意義,否則就無法維持生命體的存在。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在每一生命中都存在著肯定自身、堅持自身、延續並增強自身的欲望。”[1]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這三種自然屬性,從其起源的基礎看,它們是與動物性相互溝通的;但是,從其發展和表現看,又與動物不同。不能將人的自然本性簡單歸結為一般動物性,因為在人的自然屬性中融合著社會和文化的因素,在其非理性的本能中融合著人所獨有理性的能力。人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由於人有與動物不同的生物組織和肉體結構,還有因其組織、結構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功能。在組織、結構上,人在動物學分類中屬單獨一科——人科。他的直立姿態、雙足運動都是靈長類所不能比的。雙手的解放,使人有了與動物覓食不同的滿足食欲的方式——生產勞動。而“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