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學概論

第四節 教育與現代化

字體:16+-

學習目標

當代的教育處於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矛盾衝突中,辯證理解它們的關係,進而實現教育社會功能的有效發展,是新時代的教育使命。

一、教育與現代化、後現代化

(一)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含義

1.何謂現代化

現代化不僅是一個時間尺度,還是一個區別於中世紀的新時代精神的功能尺度。現代化並不表達明確的時間概念,表達的是一個過程,現代化的實質是工業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功能觀念和生活方式改變的過程。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現代化是指一個社會基於既有傳統,並全麵變革舊有傳統,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發展現代文明的過程。它包含著社會各個方麵的發展,既包含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現代化,以民主化為核心的政治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其中,人的現代化特別是人的觀念的現代化是其前提和核心。

教育現代化是指基於教育傳統,積極地吸收國外優秀教育成果,創造適應大工業生產和社會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主要包括觀念層麵的現代化、製度層麵的現代化和物質層麵的現代化。

2.何謂後現代化

後現代主義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後現代(post 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築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複興傳統要素和技術。“後現代”是一個曆史社會概念,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後工業社會或信息社會。與此相關,“後現代主義”是這一社會狀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後現代是後現代主義產生的時代土壤,後現代主義是後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

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現代化的批判,對工業社會的反思,對科學技術理性的反駁確有深刻的道理,這是我們不能回避的。後現代主義教育學的基本主張有: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反對教育及其研究中的本質主義;反抗教育中的“理性總體化”;關注學生個體,反對主體性教育觀;以相對主義代替教育中的基礎主義,提倡建構主義;用不確定性教育研究取向和微觀敘事代替教育研究中的“元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