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學概論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

字體:16+-

學習目標

掌握關於教育起源的不同學說,了解不同學說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張;學會批判性地理解各種教育起源論的合理性及局限性,能夠發現不同學說背後的理論視角。

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對於教育的起源做出過不同的詮釋,產生了關於教育起源的多元認識,體現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教育起源的不同理解。通過這些不同的視角,人們可以透視它們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並站在新的時代角度思考教育產生發展的基礎。

一、生物起源論

教育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爾諾、沛西·能等。

法國的社會學家利托爾諾最早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學說,他在《教育之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範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社會現象中。按照他的觀點,動物界的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動物正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小動物的,這種行為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後來出現的人類教育不過是繼承了動物界業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獲得了新的性質而已。

名家語錄

從觀察得到的互相有聯係的許多事實已無可爭辯地向我證實:獸類教育和人類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樣的基礎,由人強加的人為的教育,可以動搖甚至改變動物的,被稱為本能的傾向,並反複教它們具有一些新的傾向,為取得這一結果,通常隻要讓年幼動物反複地練習並恰當地利用獎勵也就夠了。由此不難看出,人類教育的進行與動物的教育差別不大,在低等人種中進行的教育,與許多動物對其孩子進行的教育甚至相差無幾。

——利托爾諾

利托爾諾的觀點被後來英國教育家沛西·能推向了高峰。他指出:“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過程,不僅一切人類社會有教育,不管這個社會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動物中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教育是“與種族需要、種族生活相應的、天生的”,教育是“紮根於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