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文化構建的人性基礎

第三節 質疑

字體:16+-

(要點)“質疑”精神的解放程度,不管在教育係統,還是在社會上,都是一個組織、地區、國家、民族進步、文明或活力程度的重要標誌。

傳統思維下的學校教育,“質疑”始終處於弱化地位。

互聯網時代下的“質疑”意識及思維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而且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上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具有“批判性和獨立態度”,就要具備“質疑”的意識與思維;能否做到“質疑”的係統、深刻,就要看是否具備較強的邏輯素養。

這一節,我們把“質疑”作為獨立概念專門討論,依然是著眼於受教育者在互聯網時代具有的思維意識與思維方法。其實,“質疑”的思維意識或思維方法,為人類發現、發明與創造,以及人類生命個體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以“人性”質疑“神性”,用“人權”質疑“神權”。從此,解放了宗教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控製,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理念,開創了文學、藝術、科技、社會、政治等人類新時代。這一“質疑”,實現了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意義非凡!因此,“質疑”思維意識及方法在人類曆史上很重要,在現實的互聯網時代更加重要!

然而,從人類教育的發生考察,人類教育本身潛藏著對“質疑”思維及方法的壓抑與限製。我們知道,人類教育從產生起,不管是初始教育方式,還是第一或第二類教育方式,教育者之所以成為教育者,就是因為教育者占有豐富的現實經驗關係——知識,而這些知識能夠較好地解釋相應的現象,以及較好解決現實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相應問題。而受教育者相比教育者缺少相應的現實經驗關係,情感上確認自己的知識、經驗的不足,弱化作為個體的社會價值,這樣,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更依賴於教育者,甚至仰仗教育者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因此,從現實經驗關係資源占有的角度來看,教育者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或強勢地位,受教育者處於絕對劣勢地位或弱勢地位。從教育發生角度來說,教育者具有“擾啟”的主動權,即教育者可以對受教育者“擾啟”,也可以不給予“擾啟”;而受教育者處於“內省”的地位,即求諸於受教育者自身,即使需要教育者的“擾啟”也隻能求助於教育者,主動權在教育者。所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使不考慮年齡造成的身體或心理成熟度差異,但僅從“資源”的占有和教育發生的主動地位考察,就存在地位不平等。而地位不平等就造成某種“勢”的存在,使受教育者處於潛在的被壓迫地位,教育者處於壓迫地位。這種壓迫的存在,天然地造成了受教育者對教育者“質疑”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