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文化構建的人性基礎

第五節 教育文化類型及其演進

字體:16+-

(要點)學校追求以人為本教育文化,我國學校教育做得還不夠理想,但已有追求以人為本教育文化的萌芽。西方發達國家學校追求以人為本教育文化明顯好於我國。

以人為本的教育文化,其核心是以學生為本。

自從人類有教育以來,生命個體或由生命個體組成的人類生命群體,對教育產生的作用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認知,這相對固定的認知,即為生命個體或生命群體的教育文化。在前麵,已經討論了教育的形成及存在的三種教育形式,當然,對應這三種教育形式可以對教育形成不同的相對固定認知,從人類發展經曆及實施的教育我們可簡單地、人為地概括為四種教育文化(四種文化不可能得到特別清晰劃分,它們是有機的聯係,是教育在不同曆史時期人類個體或群體對教育作用的主流認知,或者說每一時期四種教育文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追求軍事政治宗教教育的文化;二是追求技術教育的文化;三是追求知識、智慧教育的文化;四是以人為本,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文化。下麵討論四種教育文化的演進。

1.追求軍事政治宗教教育的文化

從第二種教育方式產生之時起,教育的權力壟斷一般體現在軍事或政治上。從我國的曆史來看,夏朝政府舉辦庠、序、校,重點教育內容為軍事教育,為其培養軍事統治者;商朝在夏朝的基礎上,設立“瞽宗”等教育機構,在初期實施軍事教育,政權穩定後教授禮樂知識和技能,實行“以樂造士”,為其培養統治人才;西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係,初期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練兵習武,培養“執幹戈以衛社稷”的武士,西周政權穩定後期,教育重心轉向禮、樂,推行“以禮造士”,培養統治人才。

西方學校,首先也是形成以軍事體育為中心的學校,而後逐步發展出自己特色。比如公元前8世紀下半葉,“斯巴達城邦製定了一種教育製度來培養武士人才。決定教育製度的不是個體的需求,而是整個城邦的存亡大計”[28],斯巴達人“男孩從7歲起就住到兵營裏接受訓練。所有不滿60歲的男子都得受軍紀約束……早晨跳入歐羅塔斯河冰冷的河水中”[29],整個國家就是一所軍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