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工作質量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從微觀層次上,對學校內部的教育活動包括思想教育、教學、體育衛生、後勤、領導、辦學條件的改善與發展等方麵工作進行的檢查和督勵。它以一定的價值觀念和具體的標準體係為準繩,對學校各方麵工作質量狀況進行科學的調查和判斷,確定所考察的對象達到什麽水平,是否符合人們對它所提出的要求,並進而提出改進的意見。評價不同於測量,後者側重於對教育現象的描述,前者卻要對後者所描述的情況進行價值分析並對分析結果提出改進意見。
科學的教育評價對促進學校各個方麵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為學校各個方麵的工作提出標準,發揮指導的作用;它是管理者監督工作運行的工具,診斷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它作為一種管理機製,不斷提高工作人員規範治校的自覺性,激發廣大幹部和教職工的工作幹勁。
一、教育評價的發展曆程
為了更好地理解學校質量評價,回顧一下教育評價的發展曆史是必要的。
教育評價是與考試製度聯係在一起的。起始於中國隋朝的科舉製度,是以文字考試形式鑒定文人學力的一種古老評價製度,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的“薦賢”所固有的“舉人唯親”的痼疾,原則上可以實現“舉人唯賢”的政治要求,所以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它是中國統治者選拔政治人才的基本手段,並成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生活中選任文官的示範。
20世紀初,在美國首先形成了心理測量運動,心理學家桑代克於1904年發表了《精神與社會測量導論》,宣稱“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有數量,凡是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此書的出版標誌著心理測量運動的開始。到了30年代,心理測量已發展為學力測驗、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三種類型,步入高峰。30年代以後,有些學者批評心理測驗試圖用數字指標表征人的全部心理狀況是不現實的,因為人格中的某些方麵,如社會態度、興趣、愛好、情緒等,僅憑測量是無法把握的,而應該用非數量化的方法去進行描述、比較和評定。這種批評是教育評價發展的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