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管理學(第三版)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測量

字體:16+-

一、學校效能研究方法的演進

學校效能研究從其產生開始,就一直麵臨來自各方麵的挑戰,正是在應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學校效能研究在內容上不斷豐富,在方法上也不斷成熟起來。隨著對教育效果與教育過程的實證研究的增多,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實施效果評價也逐漸進入學校效能的研究視野,從而形成了多視角、多層次及多範式研究的新型研究模式。這種新的研究模式,彌補了教育研究領域那種脫離課堂及學校實踐的教育經濟學研究模式的不足,拉近了研究與現實,以及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使教育政策的製定能夠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此外,學校效能研究在方法上的發展也為教育研究方法的進步作出了貢獻。其中,“多層線性模型”(Multilevel Linear Model,簡稱HLM)的發展與應用,拓展了教育研究所能考察的變量的範圍,彌補了傳統實驗室設計不夠切近現實的缺陷,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采集多種變量之間的關係,並對真實世界中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檢驗。多層分析不僅僅是一種統計分析技術,而且是一種新的研究設計思路。它的提出與應用也廣泛地影響了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發展。

目前,學校效能研究已發展成為一種綜合采用觀察法、調查法、測量法、實驗研究、個案研究等多種方法,並將質性與量性研究相結合的整合研究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效能研究在方法的進步,是其應對來自各方麵的批評與挑戰的結果。在不同時期,學校效能研究所麵臨的挑戰有所不同,因而其在方法上的進步表現也各有側重。其在方法的進步表現出三個階段的特點:

1.1960年代—1970年代,學校效能研究主要麵臨統計分析方法及研究樣本大小的挑戰。在研究方法上的進步表現為:尋找替代傳統回歸分析方法的新技術,並開始在研究設計上考慮進行有效推論所需要的最小樣本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