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學是高等師範院校教育係教學計劃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門課程才得到了恢複與發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學術界對於這門學科中的某些概念及學科體係的看法並不統一。其中有些問題已經構成這門學科的“誤區”,需要認真加以研究。
一、“標準”環境下的管理
教育管理學中講的是一種“標準”環境下的管理,而這種“標準”環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標準”環境下的教育組織,是一種非現實的封閉係統,它極力排除外界環境中各種非教育因素的影響,把複雜的社會環境係統和教育係統都簡化為若幹個基本要素和相互間的關係。如果僅僅從理論分析上看,還是有道理的,也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按照這種理論指導工作,幾乎是行不通的。
二、對象的模糊性
書是寫給人看的,所以寫一本書首先要明確讀者是誰。現在有些教材的簡介泛泛地講,本書可供各級教育行政幹部、中小學領導幹部、師範院校師生和廣大教育工作者閱讀。對這種簡介要做具體分析。事實上,一本教材很難適應不同類型人的需要。教育行政人員和教育理論工作者在分析和研究教育管理現象時有共同之點,也有不同之點。正如當代著名教育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托爾斯頓·胡森(Torsten Husén)所分析的那樣:
作為行政人員提出來的研究課題,不一定被學者承認是有學術價值的課題,而學者們拿出來的科學成果,也不一定被行政部門所采納,因為他們之間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行政人員要求解決議事日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哪些問題才算是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行政人員和學者的看法往往是不一致的。行政人員習慣於以一種政治家的眼光看問題,重視社會效果,而學者往往對行政人員的選擇難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