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奧和“霍桑實驗”
行為科學的管理理論是“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群。它的前身是心理學的人際關係學說。這個學說是美國哈佛大學工業心理研究所的梅奧(E.Mayor)在“霍桑實驗”中提出來的。當時美國正處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經濟大蕭條時期,泰勒的科學管理帶給工人的是壓抑、苦悶和反抗。在這個背景下,從1924年開始,美國科學界組織一批專家到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有關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驗。實驗分為兩個階段:1924~1927年是第一階段,1927~1932年是第二階段。梅奧和他的哈佛同事們參加的是第二個階段的實驗。實驗的目的是研究影響工人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是什麽,以及怎樣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一階段主要是從研究物理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開始的。第二階段是從生理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入手的。
霍桑實驗的全過程是:
首先進行車間照明變化對生產效率影響的各種試驗。
再次進行工作時間和其他工作條件的(如休息間隔、工間茶點)變化對生產效率影響的各種試驗。
繼而進行為了了解工人的工作態度與思想感情而進行全廠範圍的談話階段。
最後進行對起作用的社會組織的試驗與分析(即繼電器繞線機組觀察室試驗)。[4]
人們在讚揚霍桑試驗的成果時,說它推翻了科學管理學派所謂用金錢和嚴格分工製度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夢想,強調了對工人的尊重與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這種試驗大大推動了企業管理中對人的研究。但也有人批評說,這些結論幾乎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是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的偏見和傾向性,都是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推測。[5]
梅奧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撰寫了《工業文明的人性問題》一書,全麵係統地論述了人際關係學說,奠定了行為科學的基礎。梅奧的人際關係學說的基本觀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