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管理”的提出
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方麵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麵又加劇了社會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製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勞動生產率的下降和經濟危機的爆發,困擾著廣大的企業管理人員。在這個社會背景下,許多國家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都在研究如何在一個企業範圍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這些人中間成就比較顯著的是美國工程師弗雷得裏克·W·泰勒(F.W.Taylor)。他本來是一個工人,後來當過工長、繪圖員、技術員和工程師,最後當了總工程師和管理顧問。由於他長期生活在工人之中,對工人的思想和表現都十分熟悉,所以他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通過對工人勞動過程的觀察、測量和試驗。才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泰勒自幼才華橫溢,興趣廣泛,勤學好問,善於思考。他在工廠工作期間,有許多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成果,獲得技術專利一百多項。他在管理方麵曾進行過“鐵塊搬運試驗”、“鏟具的試驗”和“金屬切削試驗”。這三項試驗為他的科學管理理論的提出,提供了實踐的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製》(1895年)《工場管理》(1903年)、《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等。他逝世以後,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上“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得裏克·泰勒”來讚揚他的功績。從嚴格的角度來看,他是曆史上第一個管理行為係統化、科學化的人。[1]
二、泰勒“科學管理”的主要觀點
1.科學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說:“培訓和發掘企業中每一個工人的才幹,使每個人盡他天賦之所能,幹出最高檔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