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我們那裏很窮,老聽鄉親們說起,鄰邊學校裏的某某老師,知識分子,是什麽大學畢業的,戴著眼鏡,每天還刷牙。大家議論的好像是一位叫陳清和的老師,記不清是哪個名牌大學畢業的,下放在我們鄉中學教書。在鄉親們心中,他是一個猜不完的謎,大家對他挺崇拜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下鄉,無意中給農村教育帶來了短暫的輝煌,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的教育情景中,部分鄉村少年感受到了一種頗具新鮮的良好教育的滋味。一個人在年少時期,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教育經曆,哪怕是極為短暫的時光,對於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言都是極為珍貴的,跟那種從未有過美好教育經曆的個人總會有某種相同,這種不同,可能影響一生。柳青在《創業史》中曾寫道,“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時候往往就是幾步。”年少時候的那幾步,恰恰是最容易成為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幾步。這樣說來,怎樣讓鄉村少年在關鍵時期,能夠享有某種更優秀的教育經驗,對於他們一生的發展,也許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我們這樣說,決不意味著從農村教育的視角來美化那段畸形的曆史,但它卻可以提示我們如何更深入地關注農村教育的問題。我們關切的問題是,在今天,在社會越來越多地關注農村,關注農村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們究竟應該關注些什麽?毫無疑問,首要的問題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書可讀;對於有書可讀的鄉村教育而言,我們所要關注的是,是否還應讓他們受到更好一點的教育呢?我們現在更注重的是硬件設施的投入。可是,好的硬件設施,並不構成好的教育。在投入硬件的同時,以合宜的方式投入優秀的人力資源,也許是更關鍵之所在。
就目前而言,要在短期內實現農村教育師資條件的根本好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通過適當的方式建立支教體係,實行城鄉教師資源的有效溝通,建立雙向聯係,讓城鎮學校給鄉村學校教師培訓提供機會;建立新任教師,甚至包括更廣泛一點的大學畢業生,還可以涵括各種誌願者,支教幫教的體係,國家給這些教師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和條件,鼓勵他們以適當的方式,適當的時間段,深入農村一線,扶持鄉村教育。北京的不少大學生誌願者對民工學校的幫助支持,就是一個良好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