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問題應從小處、實處入手,不要從大而空的框架入手,要分析現實中實有的東西。從真實的材料中提煉很有意思的問題,提煉出理論的原型,這是我們做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事實”其實並不是“真實”,不過是“真實”的外在表象而已。事實轉瞬即逝,但那“事實”背後的“真實”卻長久地存留在世界之中,在“事實”背後的“世界”之中。這讓我們想到柏拉圖關於兩個世界的論說,即可見世界與可知世界。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停留在具體事實層麵的思考,我們所獲得的就隻能是一般性的意見,而沒有達到對現實世界背後的真實世界的把握,即沒有達到對現實世界的真正的或者叫作真實的“知”,或者叫“知識”。
日常生活的問題與研究中的問題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從現實的功用出發的,是看得見的,是屬於可見世界的。換言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是每個人都能感覺得到的;而理論研究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提升,是日常生活問題的由來、根源,是在我們想象中被構建起來的真實的問題。這種真實是一種想象中的真實,是邏輯的真實,這是至關重要的。換言之,這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問題,一個是可見世界的問題,一個是可知世界的問題,但又互為表裏。在你的思維空間中去建構一個理論的原型,這個原型就是根源,你就完成了對現象世界理論的闡釋。真正的研究不是你聰明就能建構起來的,這種想象往往與日常生活相脫離,你去建構,生活照樣是生活。理論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樹常青。我們要認識到我們最終是落實為日常生活,為了陽光的生活。
理論研究的選題有兩個核心問題:第一,不能停留在日常生活的邏輯之中,必須超越日常生活的問題,在邏輯的推演中找到理論的原點,即問題的生長點。很多論文隻是簡單對應於現實世界來的。現實的問題是從原點上生長出來的。研究就是要找到日常生活問題背後的理論原點;第二,理論的建構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基於被提升了的現實,所以理論建構的背後,必須要有現實的指涉,時刻滲透包含對可見世界的問題把握。離開了與可見世界的真實關涉,我們的問題構想就會是空洞而無物的,就會是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所以,理論的真實是對應於現象世界卻存在於可知世界中,這是一種想象中的、邏輯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