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

字體:16+-

幾年前曾讀到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寫的《學者的人間情懷》,他提出,“選擇‘述學’的知識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間情懷,又發揮其專業特長”,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就是說,“首先是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範,後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陳平原教授的這一觀點強調的是學者作為一個社會階層,應關注社會現實,具有文化批判意識,“應學會在社會生活中作為普通人憑良知和道德‘表態’”。同時,他又談道:

“應該提倡這麽一種觀念:允許並尊重那些轉向象牙塔的純粹書生的選擇,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

從那以後,我在心儀於“為學術而學術”的問學之路的同時,一直不能釋懷那種富於“人間情懷”的問學之境。無奈自愧聰慧弗如,不敢以“學者”的招牌自居,但自以為或許還夠得上一個真誠的“愛學者”,或曰“愛學之人”。我所夢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書櫥之中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與此同時,又能時刻把心靈的觸角伸向人間社會的冷暖,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我所“愛”之“學”更多地跟教育有關,故曰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

作為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這其中蘊涵著我對周遭的世界的切身體驗,體驗愛與幸福,體驗苦難與人間冷暖,在關注社會與時代的進步與繁榮的同時也關注普通個體的凡常的存在,關注時光流轉中那些暗淡依然的目光。正如我相信愛的永恒一樣,我相信人類苦難的永駐。這讓我把目光從身邊的浮華投向遠處,投向人世間那些暗淡的角落,那些暗淡的人事,這使我對教育的思考更過一份冷靜和樸素。在經曆了一段教育思考中的浪漫懷想之後,我開始學會把目光更多地轉向曆史與現實社會的深層質地,能更多地思及芸芸眾生在人世間的諸種命運,從而盡可能避免那種標準答案似的教育言說,保持對教育問題之複雜性思考的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