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課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

字體:16+-

——聽竇桂梅老師上課:《我爸爸》

幾次說好到北京去聽竇老師上課,這次到北京,發個短信過去,馬上回複,“哪天過來,周一行不?下午上研究課。”竇老師是爽朗的東北人,機會難得,馬上答應,一定來!

上午有點事,11點約好去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一位朋友,到那裏要了一大包很好的樣書,急匆匆吃完飯就往清華趕去。到學校時已過了一點半,快跑進去,課早已開始。靜悄悄進去,裏麵留好了位置。

說句實在話,前麵聽一截,並沒有感到太多過人之處,慢慢地聽出感覺來了。這是一堂一年級小朋友的圖畫閱讀課,用的是台灣的教材,是一位外國作家的作品。簡簡單單的幾句話,硬是被她講得情趣盎然。從一句句認讀句子,到學會“像……一樣”和“也”的用法,再到認識父子之間的關係,“我愛爸爸”,從而厘清文本的內在關係,最後到點題“爸爸愛我”,課堂戛然而止。竇老師的課堂可謂節奏明快、邏輯清晰、情感豐富、韻味無窮。我是由衷地發現,教學,尤其是小學教學,真的是一門藝術。擴而言之,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啟迪心靈、培育生命的藝術。

課後隨即開始研討。竇老師先簡單介紹了一下研討的目的和自己上課的基本設想,就要我說幾句,我實在沒有正兒八經地評過課,不敢隨便說三道四,就想先聽聽老師們的評課。清華附小的氣氛很好,老師們講得都很在行。我邊聽邊想,大致想了一個講話的思路。等老師們講完,我就直接地發表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的思考確實是受竇老師的啟發。竇老師今天的課呈現出兩條基本線索,這兩條線索實際上就是教育的兩個基本目標,一是心靈的引導,二是兒童主體能力的發展。前一個線索又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情緒的引導,竇老師在課堂上始終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比如讓大家看她的眼睛,這樣隨時讓孩子們保持足夠的注意力,也提高了課堂的情趣;另一個是情感的滲透,在引導學生學習詞句、理解文本的同時,特別注重提高孩子們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與發掘,把學生引向對父子之間愛的認識與體驗。後一個線索同樣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始終注意在課堂展開的過程中,把孩子們引向自身,讓他們去體驗、發現、表達自我生活世界,比如讓他們說自己的爸爸、畫自己的爸爸;另一個是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作為主體意識的支撐,這一塊也就是我們通常重視的“雙基”,比如讓孩子們練習“像……一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