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學者談家教係列叢書》啟示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孩子在教育中成長;家庭教育永遠吸引人們的關注,因為孩子來自家庭。俗話說:“一個民族的未來是從搖籃開始的。”西方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盧梭(1712—1778)在《愛彌兒》中也談道:“教育隨著生命開始而開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終的老師。一個人一生最偉大、最艱巨的任務就是“養育”孩子,讓孩子健康地成長,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認為,能結婚就能生孩子,能生孩子就能做父母,做父母是不需要學習的。另外還有很多人已經為人父、為人母,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地養育孩子,他們所做的隻能說是“養”而沒有“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低級的,無法提高到人性的高度,無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所以即使你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也不意味著你就能承擔父母的責任。那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有哪些責任?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呢?
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學者談家教係列叢書》談論了如何做父母,如何在家庭中培養孩子。此叢書簡潔生動,蘊含了進步的家庭教育理念,讀了之後讓人豁然開朗。家庭教育學是一門科學,我們應當遵循它的規律,使孩子健康地成長;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巧妙有效地實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家庭教育永遠是最值得關注的。
(一)家庭教育——“培根教育”
劉良華教授說:家庭是人成長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將會成為“問題兒童”。這樣的孩子在日後社會生活中將遇到諸多的困難或者導致人生的失敗。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最初始的環境,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的第一個教育場所,具有終身性,貫穿人的一生。人正是在這個最初的家庭教育中,學習、認知、定位自身的家庭角色,學會同他人合作、相處與競爭,最終達到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一個自然人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所具備的各種素質和基本行為規範、道德素養都依賴於家庭這個場所——在其中實踐並得以體驗和發揮,得到適當的調整後才能在社會交往中達到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可以說,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本功來自家庭。沒有家庭的培養,一個人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