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保華《教育的哲與詩》序
“在學兄的挈領襄助下,我越過悠長的甬道,來到古樸靜穆的教學樓前。記憶中,教室到處充斥著單調無聊的裝飾:政治說教、道德規範、學業鞭策……而當我輕步邁進通師教室時,頓覺豁然開朗:遒勁俊逸的書法、揮灑淋漓的國畫、別致優雅的壁掛、美輪美奐的板報……濃鬱的文化氣息中,彌漫著現代學子的生機與活力,湧動著師範學人的浪漫與狂傲。”(《通師往事,那青翠的記憶》)蔣保華君,1994年初中畢業後,就這樣帶著一份少年學子的理想與豪情,進入南通師範五年一貫製專科學習。
讀著保華君對師範生活開始的描述,我也不由自主地記起自己的師範生活。1983年,生長在農村、初中畢業、急於解決那個年代非常重要的國家糧問題的我,在讀縣一中還是讀師範之間,選擇了上我所在的益陽地區師範學校。師範畢業,我回到鄉裏教初中,四年後考上大學,並逐漸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現在,我曾經畢業的學校早已煙消雲散,但師範生活畢竟給自己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這些年來,我也不斷地思考、回味師範教育到底對於自己、對於整個中國教育意味著什麽。保華君的文字正好給我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契機。
師範生活在中國教育整體中,作為一種真正有特色的教育生活形式,其不同於高中和一般大學的地方在於,它沒有高中生活那樣的應試壓力,同時又沒有大學生活那樣的老練沉穩,而葆有了一種幼稚的青春之氣,因為入學的畢竟是稚氣未脫的十四五歲的孩子。保華君這樣概括他的師範生活:“袖珍典雅的校園”“智趣盎然的課堂”“融會貫通地閱讀”“虔誠靈性地寫作”“異彩紛呈地活動”。無疑,這種概括不僅僅是實際的描述,同時也帶有了保華君的個人情感,證明他與這個學校的聯係是生動而充滿生命意味的,南通師範對於他,對於和他一樣的年輕人而言,是一個富於理想氣質的生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