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執著地踐行一種以“立人”為中心的教育

字體:16+-

——馬小平老師的語文教師生涯(節選)

馬小平,195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1978年恢複高考後,馬小平考入湖南師範大學中文係。1982年,他任教於湘潭十中,成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1992年,他來到深圳東莞中學,2002年到深圳中學。2004年,他被查出患有膠質瘤,位於腦部。2012年1月16日,馬小平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教育事業,離開了這個世界。

馬小平執教29年,執著於“立人”的教育主題,寫下了大量的讀書、教研筆記和日記,把對教育、對語文教育、對如何當教師,甚至如何為人的思考記錄其中。經由馬小平本人編定,已經或即將正式出版的兩部著作,分別為41萬字、56萬字。其教育生涯中所積累、尚未編定的,關於教學和教育、有學術價值的,全部各類著述文字,包括論文、教案、課件、劄記、隨筆、對話、通信、演講,其總量不完全統計在160萬字左右。柏拉圖在語言中建構了他的理想國,而馬小平則在現實中用行動和語言構建著教育的理想國。

(一)以“立人”為中心的語文教育主旨

馬小平的語文教育探索實踐的價值,正在於其抓住了一個事關語文教育、整個教育,乃至我們時代的根本性主題,那就是立人。他進入語文教育領域,劈頭就問的問題就是:“什麽是當代中學生最缺乏的?”他的回答更是驚心動魄: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並不缺乏知識和技術,“他們有知識,卻沒有是非判斷力;他們有技術,卻沒有良知”,他們患有“人類文明缺乏症,人文素養缺乏症,公民素養缺乏症”。在我們的教育下,很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沒有文化、沒有人文關懷和素養的一代人。在馬小平看來,這正是全球性的現代文明病的惡果,我們以成為“成功者”為目標的教育,必然導致實利主義、實用主義、虛無主義、市儈主義的泛濫,形成年青一代精神與道德的危機,有可能導致整個人類文明的腐蝕與毀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