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隻教一本語文書。
課標說:“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教師要有課程意識,要努力開發自己的課程資源。
呂叔湘先生說:“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語文是工具,語文水平低,影響別的學科的學習,有的數學老師、物理老師訴苦,說是得兼做語文老師。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呂先生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要開發課外教學資源。“課外書”是最重要的課外教學資源。凡語文水平較好的,無一不是喜歡讀書的人。
呂叔湘先生還說:“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同誌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於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於自己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得之於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適當指導,例如什麽書值得看,什麽書不值得看,這本書有什麽長處,那本書有什麽缺點,等等。多少指導一下,學生得到的幫助就很大。還有一條經驗也是共同的,就是多寫,大作文、小作文、筆記、周記、日記等都可以,教師看一部分,做點講評指導。”這段話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讀多寫;語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的,不是老師講出來的。
我按照呂先生的指示,回想了一下自己。我的語文能力哪兒來的?課內、課外各占多大比例?我得益於課內的,恐怕還不到30%。有人曾經反對呂老和我的說法。我們說的是自己,你還能比我更了解我嗎?我慶幸在小學裏,老師激發了我的讀書、作文的興趣;在中學裏老師讓我有了當作家的夢想,因此所有的晚自習、星期天,我都用來讀書、寫作。到現在,讀書不斷、筆耕不輟。因為讀、寫已成了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