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堂要為語言習得留足時間
課堂教學時間是常量,必須珍惜課堂學生生命的流淌。製約閱讀教學語言習得質量的重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充分的語言學習時間。課堂太多的時間被過高、過玄、過深、過濫的人文意義開掘侵占。
不少公開課中,那種不顧學生能力與需求,過度的人文開掘,有意無意地自戀、自賞、自我炫耀,除了博得表麵的掌聲和讚美外,隻會剝奪學生語言習得的時空,對學生語言學習造成傷害。
過度的人文挖掘是對學生認識水平的無知。例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人教版第8冊)時,有必要讓學生對生命的認識達到與教師和作者相同的高度嗎?
另外過度的人文挖掘還是對聽課教師認知的誤判。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教版第10冊)時,假如硬要從德國人養花的習俗上升為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無私品格,那麽課後你怎樣去回應聽課教師的反詰:“德國人養花是無私的,中國人養花就是自私的?”……
因此,隻有麵向學生,依據文本恰如其分地開掘出文本意義,才能留給學生語言習得相對充分的時間,也才會有習得的成果。
2.設計語言練習要符合文本特點
要夯實語言習得的過程,需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仔細研究教材,尋找文本的語言特點,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語言習得的練習。例如人教版第6冊《檢閱》,在語言形式上最有特點的是由5個問句組成的第6自然段:“勸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隊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隊伍中間?可是跟他怎麽說呢?誰去跟他說呢?”這樣的自然段,三年級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這裏既是語言學習的重點,又是難點。
在教學中,首先應當讓學生反複讀,把句子讀通、讀懂;其次讓學生閱讀“這是一年一次的國慶,我是博萊克的朋友。他腳受傷了,到底要不要讓他參加檢閱,我們都很猶豫”,對照文本進行句段比較,體會5個問句組成的段落在表達上的作用。有了這個過程,學生才會明白這兩個句段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但問句形式則把小夥伴焦急、猶豫、為難的心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了。緊接著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移位入境,“假如你就是博萊克的同學、鄰居或朋友,麵對曾經幫助過你的博萊克,你們會想些什麽,說些什麽?”最後讓學生模仿文本去選擇彈性習得作業,可以寫一兩個問句,也可以寫四五個問句。學生們可能會這樣寫:“勸他不要去?可這是一年一次的國慶啊!可萬一走不好,怎麽辦?他是不是會很難堪?我是博萊克的好朋友……博萊克可是我的好朋友啊,我能不幫他嗎?可我怎樣幫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