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新 劉勇
劉:張老師,作為剛剛工作三年的教師,各級別的公開課我也聽了很多,關於公開課有幾個問題,想向您請教。
很多大型的公開課,為了驗證教師的能力、增強透明度,力求公開、公平,往往采取異地授課的形式,選取非本校的學生,教師僅在上課前一天或者幾小時和學生見麵溝通或者布置預習。最初我對這些上課的老師很是佩服,這麽短的時間麵對陌生的學生,能把課上好真是不容易。但現在我產生了這樣的疑慮:教學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備課,更應該備學生,正所謂“因材施教”,然而如此授課勢必造成教者對所教的學生的基本狀況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不知學生的長處短處強項弱項,授課時自然是無“的”放矢,即使有“的”,也是自己的主觀目的,而非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的課能否代表一位教師的真正水平呢?
張:到底什麽叫公開課?與此關聯的概念大致有觀摩課、研究課、競賽課等。可是,這些名目的課都有競賽的性質、評獎的性質。從教學的三個要素學生、教師、教材來看,所謂的公開課大致是指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的“公開化”,即聽課的不僅是學生,還有很多的同行、領導,而這些同行領導往往來自本校、異校。既然不是常規的課堂了,當然也就不是“常規”的課了。而且,往往“做課”的教師,也來自異校。大概,除了教材因素比較確定外,學生、教師兩個因素都不能確定。
可是,教學的大忌恰恰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不了解。那麽,評獎主要評什麽?評誰?
不是自己的學生,因此評的都是別人的學生;評教師,不同的教師麵對有差別的學生,如何評價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以往我們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況且,麵對陌生的學生,在課堂多種變量難以確定的情況下,怎樣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此評出的課、教師,有多大價值?再有,教師,尤其是出道不久的教師,很希望通過這種課獲得一種成功的評價,也很在意評委的意見、學生的配合。這又不免通過一些不正常的途徑聯係評委、聯絡學生,更有搞得很肉麻的。而評委呢?個人好惡不同,人品也有差異,很難公正評課。筆者就曾目睹某次全國性的評課,有位全國知名的所謂專家被與會的聽課教師起哄,原因就是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