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為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始於2001年,所謂的“新課改”其實已經曆了10年的磨礪,也應該算不上“新”了,但仍是現今語文教學研究中關注的熱點話題。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變化還是相當顯著的,如發展理念、生命意識已深入人心,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高度重視,對話交往理論在課堂中運用較為普遍,人們所期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時有所見所聞等。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課改以來,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事倍功半仍未有明顯的改觀,語文教學中形式主義泛濫,語文課充斥非語文活動,更因為應試教育的大行其道,語文教學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語文課堂沉湎於瑣碎、無序,甚至有些荒唐的練習之中,題海泛濫日甚一日,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等良好的思維品質日虧月損,作文的真情已丟失殆盡,或臆想杜撰無感而發,或襲用套話編造假話。有人甚至斷言,當下的語文教學已重病纏身,要深入推進課改難於上青天,語文教學的出路在於回歸傳統。其實課改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誤是很正常的,傳統的語文教學也的確有可資借鑒和發揚光大的精華,但如果徹底否定10年的課改成果,一味要回歸傳統,那也一定是不明智、不正確的選擇。就語文課程標準而言,其課改方向無疑是正確的,關鍵是要及時解決好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矯治的策略也許有多種,但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明確的,那就是守住語文教學之根。
語文本來就是“化育”“滋潤”人的課,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內在的文化蘊涵及情感動力。語文教學首先得有語文味,必須立足於“語”和“文”上,無論“語”和“文”解釋多麽繁雜,但“語言”確是其核心。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母語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就基礎教育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操作而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是守住語文教學之根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