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為了貫徹新的教育理念,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許多語文教師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語文課堂教學的種種模式,創造出不少生動的、新穎的、學生學有興趣、學得輕鬆愉快的課型,一掃語文課煩瑣分析、灌輸加訓練的沉悶氣氛。改革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生命活力。
新的課型,尤其是公開課、研究課、展示課,形式多樣,豐富了語文教學。如:朗誦課、賞析課、課本劇課、辯論課等,以文本為藍本,或模擬,或創造,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讀、寫、口語交際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語文能力。然而,有兩點須注意:一是要因人製宜、因文製宜。選擇怎樣的課堂樣式,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切合他們的生理心理需要。低年齡段和高年齡段的學生認知水平、心理需要、知識基礎、生活視野等均有所區別,前者更喜愛感性的東西,後者開始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再說,文本本身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選擇怎樣的語文教學樣式,要與文本的特點相匹配。有的文本片斷可以表演,使用多種感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有的文本須深入探究,方能體味表達的奧妙與思想的精髓,就可采用討論乃至辯論的方式。任何教學樣式都不可能是萬能的,適合各類文本的教學。即使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樣式,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套用亂用,就會東施效顰,效果適得其反。用得恰當,用得得體,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質量,這是選擇教學樣式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是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樣式,都不能忽視學生的個人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分析無法代替,集體討論也無法代替。文本的學習重在感受、體驗。文質兼美的精妙,隻有學習主體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閱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觸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通過聯想、想象、比較、分析,和語言材料中新的內容結合,把文本中的間接知識和真實生活世界聯係起來,產生一種新的體驗,這種體驗包括文字的、情感的、價值觀的。這種學習由入目到入心。這種學習的過程,使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受到熏陶,思想獲得啟迪,語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閱讀實踐中切實提高。個人閱讀的質量越實在,集體討論、小品表演、合作學習的質量就越好,不會東拉西扯,言不及義。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有了實實在在的內容,有了個人獨特的體驗,交流起來必然思想碰撞,互補有無,出現“神來之筆”,妙語連珠。出現這樣的境界,學習資源、課程資源,大家就真正共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