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清晰準確、通俗易懂、親切生動、有情有趣,富有啟發性、教育性和感染性。從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能體會到,最好的教學語言是口語化的語言。口語生動自如、親切易懂,學生有親近感,教師也便於操作,筆者對此深有體會。不過有人嫌口語太平常,不精彩,於是備課時就把課堂上要說的話,全部預先設計好,課堂上再一句句地背給學生聽。但背出來的全是書麵語,學生聽了或許覺得句句精彩,但有一種疏離感,甚至聽不懂。也有的教師確實有深厚的語文素養,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但他們嫌口語缺少詩意,有失文雅。於是,大量的書麵語在課堂上出現。例如:“××有大美,但它不言。它不言,我們言。當我們十一二歲讀《××》,猶如在縫隙中觀月;當我們讀了高中,上了大學再讀《××》,我們就可以在平台上把玩月亮了!讓《××》來療養我們的心。”這一大段引用清人張潮《幽夢影》的話,鄭重其事地講給小學生,他們無法理解其基本意思,更別說體味其深邃的含義了!也有的教師本來就缺乏語言修養,但又不願顯出“平庸”,甚至不惜生造詞語,語言半文半白,含混不清,學生隻能瞠目結舌。凡此種種,都是為了營造課堂上的“精彩”,用意雖不錯,但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真正感人有效的教學語言,還是規範的、親切自然的口語。例如於永正老師的課,一向采用口語教學,課堂效果出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