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語文

發現來自對寫作的“牽掛”

字體:16+-

“你這人怎麽長得跟作家似的。”這句話不是誇人多麽有寫作才華,而是說他多愁善感。作家需要多愁善感,因為不多愁善感、不敏感就無法獲取心靈的發現。換一種說法,一個寫作者,要時刻“牽掛”著他的寫作。

當你牽掛起寫作,靈感“女神”也會牽掛起你。在我看來,作文教學失敗的原因之一,在於學生對寫作失去了那份應有的牽掛。一堂作文課,學生寫好了作文,解放了,等到下次作文,兩次作文之間,隔著長長的日子,學生“牽掛”了嗎?沒有。因此,作文教學要成功,就要使學生經常處於“寫作的發現”中,不把作文看成外在於生活的事。生活在寫作中激揚、寫作在生活中飛揚,生活和寫作水乳交融,這也是我的“作文教學革命”追求的理想。

習慣寫日記的人,習慣“一根筋”吊在寫作上的人,一定會時常與靈感邂逅。每天都有了“牽掛”,每天都寫一點東西,每天都在“尋覓”寫作的內容。可是讓每個學生都寫日記,那實在是難為學生,試想,又有幾個語文老師能做到呢?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做不到的事,請也不要強加到學生頭上。

但我們可以找個折中的法子,比如寫“每日簡評”,每天用三五句話簡要記錄一件事。這樣做表麵上是在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實際上是讓學生每天“牽掛”寫作,保持寫作的狀態。

有了對寫作的牽掛,便會留心生活中喜怒哀樂的想法和自己的觀點,也就漸漸變得敏感和富有洞察力。如果沒有了這份牽掛,任憑豐富的生活流失,時間一久,即便有了好東西,你的發現也會遲鈍。寫作的牽掛能使人變得敏銳,也使人更清醒;對生活更投入,也更超脫,更貼近,又更保持距離。從這個意義上講,作文教學就是寫作教育。回歸內在發現的寫作,就是走向人的內心的寫作,它是人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