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本的良好解讀僅是走完了準備工作的第一步,教師所有的深度解讀與美好設想還都應該轉化在對課堂的設計藍圖中。
在這種“轉化”、設計時,我一般著眼並著力於以下幾個方麵:
——讓課堂流動“孩子氣”
成尚榮先生說,教室中的兒童要與文本中的兒童聯結,老師的精神狀態也要和孩子一樣,三個兒童走在一起進行溝通,那是詩意的歡聚。
遊戲,幾乎就是童年的象征。評論家班馬先生說,遊戲精神其實也就是“玩”的精神。語文學習首先要給孩子樂趣,要讓孩子在語文中找尋到歡欣的元素。語文課堂自然應該有淚光閃耀,但也應有笑聲飄飛。記得教學主題單元《大海啊,故鄉》時,我設計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你們覺得大海是小夥子還是大姑娘?是老奶奶還是老爺爺?是大胖小子還是丫頭片子?課堂現場孩子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扣住文本侃侃而談,氣氛活躍寬鬆。再如教學古詩《小兒垂釣》時,我組織學生就一個詞義的不同理解進行了一場有趣的辯論賽,教師煞有介事的話題渲染、學生唇槍舌劍的據理力爭,讓孩子們欲罷不能。
兒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兒童生命和兒童文化的魂魄。讓課堂流動孩子氣,就要注重為孩子的情感釋放、想象放飛創造空間。我經常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對文本形象產生角色認同與移情體驗。孩子們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狀態中、在想象的推動下,創造出活潑的語言。
——讓課堂飄散“文學味”
教師在解讀《詠柳》時獲得了意蘊生成,在解讀《白鷺》時獲得了詩意享受,同樣重要的,我們還要思索如何也讓這種美好的情愫如水一般浸潤孩子的心田。教師要努力讓課堂飄散起文學的味道。在這兒,文學並非少數人掌握的一種技藝,而是人類的生存狀態。你可以不是詩人,但不能沒有詩意。海德格爾認為,文學在大地和天空之間創造了嶄新的詩意的世界,創造了詩意生存的生命。文學就好像一盞燈,照耀著人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