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語文

字體:16+-

走進文本,這是教學準備的首要環節。

有人認為閱讀是一種讀者與文本(潛在的作者)之間的對話活動,讀者是閱讀的核心,是解釋文本的權威。作品不是作者的豐碑,而是樂譜,需要讀者演奏。由於一代代讀者的參與,作品的意義才被不斷揭示、創造,並不斷積累,因此讀解永無止境。永無止境並非淺嚐輒止的借口,雖不能窮其盡,卻須求逼近。麵對文本,我常常喜歡以不同的視角分別嚐試著去了解、去接納、去審視,力爭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

我喜歡將自己設想成不同的角色身份走進文本:

——我是作者

“我是作者”是求其“真”的過程。文本主要傳遞什麽信息,主要抒發什麽情懷?其源初本義為何?這一過程其實便是追尋文本基本涵義的過程。“識真”既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進一步求解的先在。

“我是作者”要力爭準確還原文字傳載的信息。“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與讀者間固然由於諸多因素,無法達成合一的體認,但文字畢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閱讀者完全可以憑借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的本義所在。要識得“其真”,就須真切地走進,實在地揣摩,從而還原抑或再建。葉老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寓言《狐狸和烏鴉》敘述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裏叼著的肉,揭示了愛聽奉承話的危害。不少教師似乎忽略了文中的“鄰居”一詞,正因為狐狸和烏鴉是“鄰居”關係,住家毗鄰,彼此脾性定然熟知,烏鴉自是明曉狐狸的狡猾習性,這就使得故事所寓更為深刻與辛辣。遺憾的是,目前選用該文的幾個版本的教材均刪去了此句。

“我是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麵對文本。時間、空間、閱曆、氣質都是橫跨作者與讀者間的鴻溝。閱讀者就要設法通過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柳宗元五言絕句《江雪》用洗練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寒江雪釣圖,似是寫景。此詩作於詩人謫居永州期間,了解詩人生平遭遇,就會頓曉詩中“漁翁”實是詩人自喻。柳宗元被貶永州,精神受到很大打擊和壓抑,這首詩就是他借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壓抑。而將四句首字連讀,更讀出詩人“千萬孤獨”的落寞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