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化語文的詩與思談片
周益民
一
教師的意義在課堂,如果離開了孩子,那麽,一切所謂的“詩”與“思”便都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為了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性存在,就須有教師課前的智慧積澱與傾情投入。
語文教師麵對文本的姿態、解讀文本的視角、切入教學的端口,固然受其文化涵養、思維品質等方麵的製約,但同時也是其課堂觀的物化。可以說,課堂觀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作用著教者的準備風格。
那麽,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是怎樣的呢?
言語的發展(母語的習得)狀況幾乎決定著兒童的童年生態,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應該就是基於兒童同時為了兒童的課堂。我們都在追尋理想課堂,角度理解不一,外化表現多元,但很多情形下忽略了課堂的主體——兒童。瑞典“智慧女神”愛倫·凱曾經樂觀地預言:20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然而,即便僅就語文學習而言,迄今為止並且還將在不短的時間內,我們很難宣稱已經讓兒童享受到了真正的童年課堂生活。美國詩人惠特曼在他的《有一個孩子向前走去》中寫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作為孩子的母語導師,在個體最為美好的階段,我們該播下怎樣的種子?“童年”作為一種意義的負載者,其意義不僅在於生物學而更指向文化層麵。我們需要尊重童年的權利,張揚童年的價值,逐漸消解遮蔽童年的課堂現實。我們語文教師需要一雙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顆孩子的童心,應該是一名“長大的兒童”。
我常常懷揣著這樣的理想,漫步在走向課堂的準備之路上。
[1] 周益民:《追尋童年的語文課堂——詩化語文的詩與思談片》,載《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6(09):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