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文的提出,不是標新立異,不是趨時趕潮,是中國語文教育曆史發展的自然產物,是近20年中國語文教育改革水到渠成的結果。新語文,是我嚐試著對百年中國語文教育,尤其是對近20年中國語文教育的一個總結,是一份不像樣的“答卷”。我的思考、研究進行了10年,也即從1990年構思拙文《限製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於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思考》時就已開始。
首先,若有一種學術敏感的話,那麽我們回首20年中國語文教育的各方麵的改革與探索,就會發現,它發展到今天,已創造出許多突出的“新質”,譬如呼籲人文精神,強調個性意識、自由意識、創新意識,強調文學性,強調語感,強調大語文等,這些,總體上就是一股“人文精神”大潮。這已是過去的語文教育的固有框架不能包容的了。它已由量變達到質變。再次,近3年全社會的語文教育大討論,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熱切期待與批評,總勢上也是呼籲在語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正如著名教育理論家楊東平對這場討論的概括,“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
此討論的目的也是期待著我們超越,期待著一個新嬰兒的誕生。
新語文的“新”並不新,更非故意標榜“新”。此“新”,特指五四新文化的“新”,與五四新文化的新鮮血流一脈貫通,與那個“澎湃的海洋”接上源頭。也即說,此“新”,不是我突發奇想,而是我們在曆史上就有過,卻被丟掉了。80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從一提出就未持續下來,被動**的曆史激流無情衝斷,早年夭折。20世紀曆史主旋律是“救亡圖存”與“富國強民”,旋律的主角是“民族”和“國家”。而五四大師如魯迅、蔡元培等倡導的新文化的主旋律卻是“立人——立現代人,立人——從國民精神上立人,立人——立個性自由的主體之人”,唱主角的是“個性的人”“人的精神”。但後者這個旋律未演奏下來,被前者斷然地阻隔了。因此五四隻是提出了“立人”的理想,卻未完成。新文化中斷了,而屬於新文化一部分的現代新語文教育,當然也就無從展開。現在是重提這個“新”並接續這個“新”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