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的使用無疑是語文學習方式的新探索,為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展示了廣闊的前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各種媒介進行教學實踐,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課文學習的背景材料,展示有關教學內容,探索討論途徑,都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媒體用得恰當,能增強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種媒體的同時,千萬不能小視課本,輕待課文,乃至把課文撇在一邊,而專注於其他問題的講解與討論。比如學習杜牧的《山行》,一上課教師就打出一幅山林秋色的國畫,然後對著這幅畫,逐步出示“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詩句。教師用心良苦,詩畫比照,讓學生置身於聲、像、色的氛圍之中。遺憾的是學生被色彩絢麗的畫麵所吸引,而詩句所構成的深遠意境,語言的醉人情韻,以及學生的想象力,都被畫麵框住了。白雲繚繞,山路綿長,楓葉流丹,層林如染,富於無限想象餘地的活動著的美景,被多媒體製作成一幅靜態的畫框住,無形中削減了語言的魅力以及審美的教育、智力的開發,太可惜了。又比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畫麵就是滔滔滾滾的海水;學習他的《鄉愁四韻》,就次第出現“長江水”“海棠”“雪花”“臘梅”等多媒體製作的畫麵。詩人借助具體的物象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生活經驗中也有這些具體的物象,還有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展示呢?要體味、要咀嚼、要品嚐的是借助物象抒發的鄉愁,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不潛心閱讀,不反複朗讀,不對文字仔細咀嚼,又怎能體會其中一二?再如學習《寶玉挨打》,多媒體展示的是寧國府、榮國府複雜的人際關係的譜係,教師將課文拋在一邊,除極個別自然段要求學生看一看外,從語言到內容,從情節到結構,幾乎沒有問津,難怪聽課時有人不解地問:“這是語文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