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語文

評價,鑒賞和探究

字體:16+-

經過了基礎層級和中等層級之後,課堂閱讀教學必然向高等層級發展。

一、評價。評價,就是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優劣是非的判斷,是閱讀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體現,它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思維形式。對於初中生,我們並不要求其判斷必須正確,隻要能夠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就可以了。

評價的基礎是閱讀體驗、感悟和揣摩。也就是說,判斷必須建立在對課文熟悉的基礎上,必須對所判斷的事物內部諸因素如因果、時間、空間、條件等進行推理,才能表現一個人的綜合閱讀能力。評價是體驗、感悟和揣摩的外化過程。評價的內容可分為語言運用和觀點態度兩大類:

1.語言運用。曹日昌先生將判斷分為“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斷和抽象形式的間接判斷”[1]。據此,我們可以把對語言運用的評價歸入直接判斷。它的特點是,可以憑視覺感覺到,可以不借助太複雜寬闊的曆史文化背景。比如,評價“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究竟是用“敲”好還是用“推”好,韓愈認為是“敲”好,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好。這是評價。朱先生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2]

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頌的那麽妥當。

2.觀點態度。這是評價的主要內容。它的特點是,但憑視覺無法全部感覺到,必須借助更加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屬於間接判斷。課文總要體現作者的思想觀點、態度情感。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表看法,進行評價。比如《傷仲永》一文中,王安石對方仲永從一個神童變為“泯然眾人矣”究竟責任在誰這個問題沒有發表意見,教師完全可以在此設問:“方仲永的前後變化責任在誰?”學生會很感興趣。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對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