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習慣的培養。閱讀習慣是由閱讀實踐鞏固下來的閱讀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的通稱。習慣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直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首要內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對此極為重視。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1]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以下良好習慣:
1.誦讀。誦讀要求熟練運用普通話,發音準確,讀句流暢,節奏和諧。誦讀要有感情,抑揚頓挫,起伏有致,體現漢語的音韻美。學生的誦讀,可以單獨,也可以齊聲,還可以分部讀。教師的示範誦讀有必要,但不是主流。學生誦讀出現問題,教師適時的範讀能起到糾正和示範的作用。切忌隻讓少數幾位水平高的學生霸占課堂的誦讀時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誦讀。當然,誦讀隻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還有默讀、速讀、品讀等方式。
2.查工具書。讀書時會遇到攔路虎。要在讀書前準備一部字典或詞典,遇到生疏的字、詞,及時查找,消滅攔路虎。生疏的字、詞有兩種情況:①首次遇到,完全陌生。②知道讀音,不知意思。③知道意思,不知讀音。以上三種情況,無論何種,都要查閱工具書加以解決。
3.圈點勾畫。不動筆墨不讀書。意思就是說,要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讀書的過程中,會遇到精彩的詞語、句子、段落,要畫下來,便於以後查找。還要善於點評,即在書頁的空白處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比如讀到一個好句子,可以寫“妙!”“妙極!”等字樣。如能多寫幾句,更好。看一個同學讀書認真與否,從他的圈點勾畫中可見一斑。
4.看注釋。課文注釋是幫助閱讀的重要輔助材料,一定要重視。課文注釋“①”一般是對作者和版本的介紹,對掌握作者的基本情況大有幫助。課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注釋①,有400多個字,屬於比較長的注釋。閱讀這段文字,可以了解莎士比亞及其創作的基本情況,還可以知道譯者朱生豪先生情況,了解節選部分之前的劇情。像這樣的注釋,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多達幾百個,涉及古今中外,把它們匯總起來,就是一部小型的文學詞典。更多的注釋是對字詞的解釋,包括注音,釋義。比如《藥》中“叢塚”一詞:“叢塚,亂墳堆。塚,墳墓。”對比較難懂的句子也作注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注釋:“林黛玉聰明穎悟勝過比幹,病弱嬌美勝過西施,比幹,商(殷)朝紂王的叔父,《史記·殷本紀》載,紂王**,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迺(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古人認為心竅越多越有智慧。”文言文的注釋比現代文更加詳細,有對文言實詞、虛詞以及特殊句式的注釋,這些注釋對學習文言文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