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謙翔
近年來,高中語文教師幾乎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鑒賞”的,其積極性大多來自高考試題不菲的分值。動機的功利性,促使一些教師把對古詩鑒賞教學的功夫下在模仿高考題型編選大量試題上,企圖尋捷徑、找竅門。主要表現是把學生捺入題海。訓練選擇題,隻注重給出現成答案,不注重展示解答過程,更不注重揭示審美的規律;訓練簡答題,過分強調答案的統一性,使極富情感與個性的詩歌鑒賞蛻變成枯燥無味的尋求標準答案。這種訓練往往導致學生在鑒賞中的“高空作業”。結果,學生隻會大而化之地為作品貼上一些現成的標簽,卻不懂得體會意境、揣摩語言、品味情感。這就從根本上偏離了古詩歌教學的本意——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在教改實踐中,我嚐試了一種“養”的教學方法。“養”在漢語中的本義是“生育”。既然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顯然急功不成,欲速不達。“養”的引申義是“教育”,朱熹注曰:“養,謂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韓愈在論及從內在修養入手培養寫作能力時的精當比喻,用在鑒賞上也十分恰當:“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燁。”所以審美之果,非養不豐。我把這種著眼於審美素質培養、著力於詩意人生催化的鑒賞,稱為“綠色鑒賞”。具體做法是:
一、口誦“心惟”,引導學生“投入”
以口誦“投入”,就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詩歌的音趣,即音樂美、聲調美、押韻美、節奏美。“投入”不是“塞入”,務必讓學生敞開心、放開聲、讀出味;教師不可越俎代庖,也不能采取“填鴨式”“滿堂灌”。以“心惟”投入,就是讓學生感知詩歌的意趣。“心惟”即韓愈所說的“沉浸濃鬱,含英咀華”,忘卻自己,詩我合一,盡享詩意的甘醇。意趣包括情趣和理趣。綠色鑒賞特別強調發揮學生“強烈的自主意識”,在對作品“含英咀華”的基礎上,進行“多元的開放性”解讀,力求有“新的發現”,做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