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人人去摘跳一跳才能摘得到的桃子。例如,字,會寫的,且寫得規範了,一定不要再寫了;對書已讀得很多、作文寫得很好的學生,就要動員、啟發他們多“玩”。對學困生,就要耐心、細心地指導、鼓勵他們多朗讀,吸納語言、培養語感;多讀課外書,開拓眼界,擴大知識麵;一些難做的作業不妨擱在一邊。老師要珍惜每位學生的寶貴時間,“少做題,多讀書”(課標語)才是正道。
許多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之所以失去了興趣,其一是老師講得多,分析得多。一篇好端端的感人的課文,一分析,便味同嚼蠟,學生怎麽能喜歡?其二是作業多,學生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能不痛苦嗎?能不討厭語文嗎?錢正權老師向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他上小學五年級的外孫女問:“外公,您認識沈大安嗎?”“認識呀!你問他幹什麽呢?”“我們班的同學恨死他了!”“為什麽?”“他編的語文練習冊把我們害苦了!白天做,晚上做,雙休日還得做,一點玩的時間也沒有了。”原來,杭州市小學語文練習冊上,都印有“沈大安主編”的字樣。唉,沈老師當初為什麽答應掛這個“主編”的頭銜呢?
寫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了陳琴、韓興娥、李虹霞等老師,為她們讓學生讀書不做練習冊叫好!還想起了吉林省吉林市的楊巧雲老師,她教的一班學生,六年來隻做了兩件事:讀書,寫日記。畢業會考時,全豐滿區3000多名小學畢業生,前17名都是她班的。她班的作文成績特別優秀,非他人能比!語文能力哪兒來的?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的,不是教出來的。靠讀書長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後勁,更不怕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