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語文

字體:16+-

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最終取決於老師。

做小學語文老師不易。不能隻看文憑,得有真本領。我曾聽過一位研究生的實習課。一看他板書的課題,再聽他範讀課文,使我對“文憑不等於本領”這句話更深信不疑了。不能怪年輕的大學生,這是師範教育的悲哀。師範院校的導師、教授們“導”出了這樣的“研究生”,不知有何感想。是的,追根溯源,小學語文老師要有比較好的語文基本功,即我們平時說的“看家本領”。比如書寫、朗讀、表達(口頭的和書麵的)等方麵,都要有紮實的功底。此外,還要有一定的理論修養。你既然選擇了師範教育,就得去修煉。這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但做一個優秀的小學語文老師,僅有這些還不夠。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得是個“文化人”,以“文”化“己”。這個“文”主要指讀書。不讀書正如黃永玉教授所說——就“沒有消化生活的胃”。語文老師不讀書,別說“消化生活”了,就連一篇課文也“消化”不了!一開口、一動筆,甚至一投足,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讀書人。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話語方式、思維方式,甚至言談舉止,以至心靈狀態。讀書同時讀自己,明理導行、學以致用是我們讀書的最重要的目的。職業要求語文老師必須是個讀書人,成為終身閱讀者。“文化人”的另一個方麵,是以“藝術”化“人”,語文老師要有點藝術細胞。如書法、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細胞多的人,語文教學一定會充滿靈性。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還得是個“思想者”。列寧為什麽那麽欣賞羅丹的雕塑——“思想者”?為什麽建議“同誌們,都要看看羅丹的‘思想者’”?我以為他是想讓我們學會思考。大到教育,小到一個字詞教學,我們都要思考。教一篇課文,開展一次活動,事前要思考,過後還要思考,這樣才能把課上好,把活動開展好,“前思後想”(尤其是“後想”)才能長心眼、長智慧。把“思考”所得形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縝密、更深刻。一定要動筆寫東西,並養成習慣。